近日与朋友交流的部分收获。
最近一些值得分享的思考
1、先把游戏抄明白!
这个是今天的重点,因为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是换个角度看市场的意思。
是的,我们说了很多次,现在的游戏版本就是抄游戏的版本。这也是暂时的大趋势和方向,因为我们多数人,已经在小游戏行业好几年了,都是在做求稳的生意。
当然,这里的抄游戏不是大家理解的那种抄,但也是大家理解的那种抄。(有点绕,但我觉得认识我的朋友知道我表达的意思)
这一段思考的起因是这周见了个行业前辈,聊产品聊着聊着聊到的。我想起自己之前其实也有类似的感悟,包括文章也写过,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经过他的分享,突然发现:透彻。
我以前提到,所有游戏的盈利模式:就是买量和卖量的关系。
只不过买量和卖量的呈现形态不同,包括steam游戏,可能是买断制的,然后你可能会到社群、社区等地方发帖子宣传游戏,那这个行为就是买量。不过这里的成本是人力成本。卖量则是买量进来的用户在游戏内产生的价值。
然后,借由这个角度,我们再去理解目前的游戏市场。
先谈史莱姆和骑士团。为什么骑士团跑出来N款,史莱姆只有一款?
这里,我分享过产品侧的思考。
1、比如骑士团是PVP,史莱姆是PVE等原因。
2、以及一些感性的分析:
比如我认为,从团队角度考虑,骑士团是跟别人比,次神是跟自己比。而有过骑士团失利经验的团队太想赢了,所以做史莱姆也是这种思路去做。
但恰恰,我认为史莱姆这个品类,需要的是内容和传达快乐,这在史莱姆原版上能体现出来。从团队角度,我认为太想赢的人,不快乐。
但放置产品,恰恰需要的是通过产品传达快乐。而不是赢。
这点,我在史莱姆那期盘点也这么写到,我认为我理解的次神,较其他同类史莱姆,团队做这款,发这款的时候是快乐的。所以他们的游戏也是滑稽并让人有欲望玩下去的。
这是我感性的思考。但行业前辈说,他不是这么理解的。
(以下是他给到我的一些分析,我结合自己的话来分享)
这里,回到我上面提到的,游戏=商品产品=生意。而生意是什么?就是10块买进来,20块卖出去。
无论生意的形态怎么变,生意的本质我认为就是这样:低买高买,赚中间差价。
so,我们不妨这么去看游戏产品的数据。
买进来这部分=买量=A(这个A就是大家关心的CPI)
然后卖出去这部分=卖量=B(这个B就是LTV,决定LTV的可能有留存、付费率、ECPM等等。但反正,任何关于卖量的就是游戏变现的部分就是B。)
所以,我们去看一款产品赚不赚钱。很简单,就是B>A的,就是赚钱的。就是上面说的,B-A有差价的,就是赚到的。
就是这么简单……也确实是大道至简。
还不理解?那你就当作卖苹果和梨子就好了(引入水果是因为水果也会受到季节的波动而导致售价的波动,就像ECPM。)
这里,我们再次代入次神和骑士团。
次神和骑士团和咸鱼这类赚钱产品,B>A,通通都是这样。
而其中,差别就是,B>A的这个数值,有高有低,差价多的,赚多一点。
当然,A和B的值,也不一样。
比如我们举例子,我们说骑士团的A=10,他的B=20。然后次神,他的A=2,他的B=5。骑士团买到一个用户赚10块,次神买到一个用户赚3块。(此处的数据就是随便乱举的,不代表产品的CPI和LTV)
那,抄这类游戏的关键在于什么?比如抄骑士团。
我觉得大家也想到了:
无非就是,要么A比骑士团的A10块要低,要么B比骑士团的B要高。要么就是数据无比贴近骑士团,比如能做到A=12块,B=15块,我觉得也可以。因为这样的产品还赚3块不是吗?
换句话说,目前跑出来的骑士团LIKE产品,都做到了AB数据与骑士团无限接近,要么AB数据其中一项比骑士团要优秀。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买的起来!
就比如几款仙侠的骑士团,这类骑士团可能B数据比骑士团的B数据高(因为仙侠用户价值高),比如能做到B=骑士团1.5B(当然,他的A可能也是1.5A骑士团)
再比如一些美术惊艳的骑士团,他有可能A做到比骑士团的A低,比如有0.8A骑士团的产品。
再然后,我们看次神,我们上面说了,次神、史莱姆这款产品。就是因为吸量才火的。那我们怎么抄得过他?
我觉得理论也是一样,要么就是A比次神的A低,要么B比次神的B高。
但次神这款产品,有个问题,他的商业化做的非常好,甚至比史莱姆原版的还好。他已经做到的5块的B(指小游戏平台),但原版史莱姆可能就4块的B。而A数据,原版史莱姆可能是1.5A,比次神的2A要便宜一点。(因为从数据角度来说,APP的AB一定是优于小游戏的,这里的AB只是举例子,可以当作一个形容词,比如在小游戏上的商业化能力、吸量表现。大概就是,次神的商业化S级,史莱姆是A-,然后吸量程度,次神是A-,史莱姆是S)
那抄次神这样的产品,你要买过他,你只有A做到比次神的A还要低,然后赚次神差不多的B的钱。要么你就是B做到比次神的5块要高。
那问题来了,你觉得咋样的题材,能做到比次神的A还要低呢?你能想到吗?我是想不到的。啥产品能做到次神的0.8A,0.5A呢?能做到1块呢?
那换个思路,我们做B,一样很难。作为一款主PVE的产品,我认为次神的B,商业部分的设计,已经是天花板级别了。
有朋友会说,那我们做仙侠三国,因为仙侠三国的B,一定比次神的B要大。OK,我们做了一款次神2B水平的仙侠次神。这时,问题来了,仙侠次神的A,保守估计去到了5A!(因为仙侠买量贵)
一来一去我们发现,我们的A=10块,B=10块,不赚钱。
就算哪怕赚钱了,我们说了,B-A,次神才赚3块(A2块,B5块),那抄次神的同类产品,我们最多赚2块1块。这是与骑士团B-A赚10块有本质化差别的。
所以我认为,没做过次神很简单,因为AB数据都没比过次神。我认为史莱姆原作相较于别的手游,A足够低,低的离谱,是他脱颖而出的关键。尽管他的B不高。但小游戏不一样,小游戏的A本来就低,这也使得史莱姆的优势没发挥出来。
所以我认为,次神史莱姆这个品类难做。
所以,抄爆款,我们要挑那些利润空间相对大的产品。
当然,这并不是说次神和史莱姆是垃圾立项。我仍然觉得次神和史莱姆是S级立项。因为在上个版本中,起码次神史莱姆还能赚3块,其他的都是赚1块的产品。
而另外一方面,为什么很多朋友看好咸鱼这套商业和付费,因为咸鱼这套变现,是很高的B,同理还包括胡莱三国原版。
而B的不同,可能是题材、类型等多维度原因决定的。就像交流中我们会聊到,为什么套刀塔传奇这类产品的商业模块和套某款很赚钱的三国卡牌的商业模块,出来的B是截然不同的。是的,不同类型产品的变现逻辑也都是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也来自游戏题材决定的游戏用户的不同。
前者可能矜持,后者可能粗暴。矜持和粗暴的原因是用户画像决定,用户画像决定了他们对氪金的接受度。这就像我们可能无法用某款三国仙侠产品的商业模块去套次神这类放置产品一样。
而后,我们会发现,小游戏畅销跑出来的产品,或多或少都满足这个逻辑。
就拿吸血鬼割草类产品举例子,目前跑出来的三国吧兄弟、行侠仗义、别吃鸡。我认为都是针对他们自己的用户,针对性的做了适合的商业模块,从而使得前两者的B很大,而后者则在A方面下了功夫。是的,都是不同于弹壳的那套商业系统了。因为弹壳的商业系统可能对三国吧兄弟和行侠仗义这类题材来说,不够粗暴,而他们的用户能接受更粗暴的氪金引导。别吃鸡则是一款B不高,但是A无限接近弹壳的产品。
OK,这就是今天想分享的,关于抄游戏这块的思考。感谢前辈的启迪。
这里,我们不妨去看市场上所有跑出来的同质化产品,他都做到了AB两个数据与爆款接近,又或者在保持AB数据其中一个与爆款偏差不大的前提下,另一个数据比爆款要好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我前几天的文章中,过分的去强调产品的买量吸量这些问题。(因为我会觉得对战类产品的B,只要内容够,天花板是比较高的)
所以,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我说我很看好魔兽题材,但是有发行的前辈不看好了。理由是:我认为魔兽是个垂直赛道,空白品类,市场机会还是很大的。但是发行的朋友说不赚钱,因为暂时魔兽这个题材A和B两个数据还没有产品特别突出的,B-A有差价,但是差价小。
我说,那是你不会发!
他说,是的。他也在学习新的发行思路,来试着把这个题材的A做低。
这时,我脸红了。我说,那我以后要是做魔兽就努力把B做高……
2、先学会跟平台做生意,才能跟玩家做生意。
这个,是我觉得很棒的一句话。那天群里聊天,有个朋友说了这么一句,恨不得给她十个大拇指,我觉得我得抄下来。
这句话很酷,所以我认为不需要额外去解释什么东西。
不同心境的人,看到的意思也不一样。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为什么要跟平台做生意呢?
因为这是社会规则,丛林法则。大环境就是这样。
当然,抛出这个问题的你,理解的跟平台做生意这句话,我觉得多少也是狭隘的。
甚至会狭隘到想当然的理解成跟平台搞关系啦,人情啦,什么的……太幼稚。
这里的跟平台做生意=知道平台的规则,怎么运转,平台的用户,生态,风向等等。
或者,更贴切的说,可以啥都不知道,但是能找到一条在平台上的生存之道。也就是老生常谈的,先活下去,活不下去就先找方法活下去,而不是产品。
任何平台都是一个意思,平台只是一个词罢了。
然后再回到在这个平台上,如此内卷的环境下,比别人更懂平台的规则和生态。
当然,这句话土就土在,这是老司机的共识。但我认为对行业新人,或是进军游戏行业的萌新开发者来说,一定是很受用的一句话。
3、工作相关
这部分大概是一两年前与集团的一位朋友交流他启迪我的,是关于工作和职业选择上的。
在今年小游戏行业还不错的情况下,有很多新朋友,甚至有一些刚毕业的朋友。
大概意思就是,聊天聊着聊到加班啊,卷啊啥的。
然后我说:你们集团其他业务部不是更赚钱吗?而且工作更轻松,不用加班。为啥你不去管那些赚钱的部门?
他说:不一样。工作一定有养老岗的。但业务稳定盈利的部门,所有人的职业生涯是能一眼望穿的。你觉得养老岗涨工资的概率大吗?
而游戏部门作为他们的新事业部,前景是无法一眼望穿的。就像慢车道和快车道,他愿意选新的快车道,一条有增速的车道。哪怕会错过很多风景。
可能是他PUA我的话术。但我后面觉得,人的性格和选择,确实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就是生来就爱瞎折腾。
以及,我觉得工作上,老板、领导,让你去做一件很难的事。那他一定是有安排的。特别是新的项目,新的赛道。
老板很聪明,而且很精打细算。他一定是觉得这个赛道有机会,但又不是公司战略意义上的,他是能亏得起的。所以,既不是什么高管的你,被安排负责一个新的事业部。你一定会痛苦,因为在你的眼中,这个事情又棘手又难搞,关键还不给你涨工资,凭啥让你干这破事?很痛苦,觉得老板不会做人。
但回到上面说的养老岗的分享。再看老板这个安排,“有机会”,就这三个字。我觉得这恰恰是你绽放的新舞台。
当然,你也完全可以选择养老岗,真没兴趣做,就实话告诉老板。(我以前就这样,为此,我错过了很大的一波手游红利)
这里,我聊下我的故事。
以前工作,我原来是运营岗,编辑岗。做着我最喜欢的事情,玩着我最喜欢的单机游戏。
有一天,老板让我去管手游部,还给我空降了一个领导。
我玩单机的,骨子里就鄙视手游。压根不觉得手游是游戏,哪怕是现在,我认为不喜欢手游。但这里的误区是:我把手游理解成了游戏,年幼的我压根没有理解成是一门生意。
这是我无法全心全意去经营手游部的原因。如果我早把手游理解成一门生意,或许我就能学到很多做生意的事,以及抛开我对游戏属性的偏见,把赚钱当作源动力。
当然,弄巧成拙的是:其实我会发现,我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和对产品的理解,恰恰是我那时候经营手游部学习到的。
工作上的经验和积累,回报的周期可能是很漫长的。但我认为,你当下去做一件事,或是某个爱好,很可能会在未来五年十年,突然开花结果。你甚至都想不到:竟然会有这种“报答”。
而后,是工作上的敏感话题:关于辞职和离职。
这个也是很有趣的事哈。大概是这样:我后来离职了。其实在我离职前,与老板打过很多照面,我说我干不下去了。老板挽留了我几次。最后一次,他说OK,没准这样对大家都好,以后要加油。
这个故事,后来也被我津津乐道。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很爱开玩笑的人。比如与前同事聊天的时候,说起他们离职,老板的反应。比如有朋友会说:老板很想我留下,说未来三年一定上市巴拉巴拉。有朋友会说:老板说,以后想回来随时回来。
这时,我都会补上一句:妈的,为什么我当时离职,老板说的是这样对大家都好!
然后,哄堂大笑。
但其实,我知道。有些事,他不是表面的意思。
很显然,如果我再次被挽留,我现在也不会做自媒体了,可能还在上班。当然,上班不错,也是养老岗,可能干的挺开心。但估计很难有机会认识到屏幕前的各位朋友了。
以及,我现在会觉得:其实,被老板挽留,并不代表什么。他能代表什么呢?能代表的是老板很喜欢你,能代表的是你能力很强,公司舍不得你走。
但意义呢?意义可能仅仅在于自我满足,觉得公司舍不得你走,被人需要。除了未来酒桌上吹嘘当年公司多么多么舍不得你走,还有什么呢?
除了找到认同感之外,我觉得这并不代表什么。人确实是为了认同感而活,但我认为,我们工作的价值仅仅在于为了得到工作上的挽留这种认同感,格局小了。
so,这一段,我想表达的就是:工作也好,离职也好,甚至是被开除也好。这都不代表什么,只是一段故事,是彼此暂时的不合适而已。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应局限或是拘泥于这些东西。
哪怕是被开除,我认为也是一种新的机遇。
未来有更好的明天在等着我们。
游戏也是这样。
4、视频号相关
今天写的有点多了,最后再聊聊视频号吧。(跟游戏没啥关系)
聊聊最近对视频号的一些思考,一个挺有趣的关于“流量”的实际感受。
之前在社群里看到大家有在聊“视频号有没戏,能不能搞”这个话题上的。以前我觉得没啥戏,我觉得做不起来,怎么干得过抖音呢?
但现在我觉得有可能会慢慢起来。
为什么?因为我作为一个用户本身,我发现我被视频号洗到了。
所以我认为视频号能起来的原因也很简单:目前的用户与抖音用户重叠度不高。
如果你还没被洗到,那我估计可能是时间问题。
为什么我会去看视频号呢?我觉得跟微信强大的社交链有关系。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因为小游戏这个平台,让屌丝的我认识了很多老板。算是跨阶级了。而我又是一个敏感的人,我会在不经意间去看,这些老板喜欢什么,他们觉得哪些内容是优质的。
于是,很偶然但是必然会出现的情景诞生了:我看到某老板给某视频点了个赞。
我点进去看,是一些关于创业的内容分享,或是一些正能量的关于团队的心灵鸡汤。就是一些很土的视频,B站刷过的,抖音刷过的。
用户真的是不同。正如小游戏用户与手游用户的区别。视频号与抖音的用户画像,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我认为区别就是:视频号,洗的就是不刷抖音的用户。
行为习惯这个真的是很难改的东西。就像我本人,我是一个极其古板的人。就像抖音和小红书和微博,说真的,如果不是工作需要,谁愿意刷?
这就是我的画像,一个固执的老炮儿。我相信屏幕前很多朋友也是这样。因为我们不是抖音起量的那个年代的人,是很难从根本原因上去改变这个性格或是习惯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做抖音小游戏就是刷抖音,但是就这一点,我仍然做不好……因为我用电脑为主,闲的时候逛论坛这些,根本就不会想着刷刷抖音)
而视频号,我还真的会刷。我就是会去看看身边的朋友,他们的兴趣爱好。可能是学习身边大佬的爱好,可能是暗恋的某个女生。
这就是视频号牛逼的地方。而这种行为上的改变,才让我深刻的感知到视频号的用户群是较抖音不一样的。
而这种不一样,也是我认为有机会的原因。
换句话说,我们一直聊的整个微信IAP游戏大盘起来的原因是“去年开放了巨量穿山甲买量”。这也是我认为比较客观的直接原因之一。(其他几个原因还有:1、版号这块(你懂) 2、羊了个羊带来的新用户)
为什么打通了穿山甲,小游戏就起来了?
因为买到的都是新用户。就这么简单……
小游戏,做的不就是买量吗?游戏,不就是买量卖量吗?大家做的,不就是买完了基本用户买新用户吗?讲究的不就是一个洗字吗?
我觉得对迷茫的开发者来说,刷刷视频号是有好处的。
我提到了,身边很多不刷抖音的,基本都是老的互联网公司的中年人。我觉得这批用户的价值,是很高的。所以,我会刷到很多鸡汤,企业经营,私域卖课这类视频。(创业公司老板喜欢这类,上岸公司老板点赞风景、音乐啥的)但作为创业中的我可太喜欢了这类鸡汤了,我以前不喜欢甚至排斥,现在可能上年纪了。刷那些鸡汤我能刷半天……特别是一个接一个的互联网顶级大佬、企业家的演讲分享啦,剪辑啦什么的。
听他们吹逼我觉得很好玩。而且很多互联网大佬的分享也确实有干货,是讲道理的。
关键是啥?关键是看了以后精神抖擞,觉得未来可期!(就像罗永浩聊《我的奋斗》里提到的,家里放十几本成功学的书,失落了就拿出来看一看,哪怕知道这些书是鸡汤。但鸡汤之所以叫鸡汤,就是因为他喝了暖胃。)
每次我没精力干活的时候,我就打开视频号看这些吊成功学,或是大佬的分享。真的蛮有意思……
当然,这里其实也很有趣。因为这类成功学、财经类剪辑视频都是引流私域卖课的。所以平台给我标签化了,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很自然的……平台给我推了一些做私域起家的创业者,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所谓的那些“搞传销,搞私董会的骗子”的视频。(比如什么海参哥、豪车毒老纪……)
都是做私域的,于是,我又发现我理解到了一些新的东西。可能是虚假的知识付费,私董会这些。看一次两次,get不到,看多了,能get了。(就像以前不理解为什么有人玩那些垃圾游戏一样,现在或许是更高维度的去理解了。)
我反思到:
1、为什么他们原来在抖音上卖课搞私域,现在做视频号?除了抖音不让搞了以外,我觉得也是视频号作为一个新平台,暂时能包容这类视频,以及上面提到的,用户画像的不同。(可以说,我不刷抖音,不搞私域,要不是有视频号,他们根本洗不到我这种B站属性的用户,而我这样的B站用户,会用视频号,也代表着未来一样会有B站用户通过刷视频号,被他们洗到。这批,就是新用户。我会不会成为他们的韭菜呢?我不觉得。但至少我开始稍微理解私域这块东西了。)
2、一个量级够大的平台,一定是带着有消费能力的用户的。别说平台了,朋友圈也多的是不是吗?而且,用户是自愿成为韭菜的。我觉得游戏也是这样。你可以认为他们是虚伪的,骗子,但他们洗的不是你。而你,在鄙视被他们骗的人的同时,一样会为你自己的一些爱好,做出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付费决策。
3、再然后,为什么他们这么着急的去做?因为我觉得资源是有限的,你不割,别人一样搞个私董会把你的用户割了。这点就像当下的游戏市场,大家在抢夺资源抢夺用户。
我试着学习试着成长,试着从一些更高的维度角度去看视频创作者的内容,以及游戏产品。
最后,通过刷视频号,我发现我竟然开始对赚钱有了一丝欲望。这点改变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做游戏找不到赚钱的动力,那我觉得刷刷视频号,看看这些成功学鸡汤,还是很有用的!俗话说得好,我感觉最简单的赚钱就是模仿赚钱的人,听他们说的话,听他们的分享,抄他们。也就是像他们一样,接地气一点。游戏都知道抄,做生意我认为也是如此。既然是做微信小游戏,那我认为通过视频号,去了解微信生态的用户画像是一种很好的渠道。(翻阅评论等)
一部分朋友,做不出赚钱产品的原因是太土了。
而另外有部分朋友,做不出赚钱产品的原因是不够土。
心血来潮做了这一篇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我的微信(两个都是我):
感谢以下团队对龙虾的赞助,真的非常感谢!
我爱你们,感恩相遇和支持